谈建设性批评


“建设性批评”这个词想必大家多少听说过。这里我只谈专业工作环境下的批评。如果你所处的交流环境是更加感性的(比如处理家庭纠纷),那么你可能需要配合摆布情感的把戏来提出批评。

与建设性批评共同出现的一个词语是“正能量”。目前按照我的经验,专业协作环境下的“正能量”说法基本等同于“我不想听任何反对意见。”我的母亲在痴迷国学的过程中,她学到的一个原理相同的重量级语言武器是来自佛教的“转念”。转念的本意我没有花时间去了解,但从我自己被这一武器打击的感受来说,大概就是“转变你的观念,一切都会变好”的意思。如果意见不同的双方同时使用这一武器,坚持认为同意自己观点的才是“正能量”,都希望对方“转念”,我很好奇对话会有什么样的发展。

建设性批评往往主张对事不对人的讨论,不应使用羞辱性用语。羞辱性用语确实不是什么好事。哪怕是被批评的行为再如何愚蠢,批评人动用羞辱用语,很可能会陷入 ad hominem 逻辑谬误。而且还会使被批评人进入抵御心态,导致对话难以进展下去。

建设性批评的决定性特点是:提出批评的同时,批评人需要给出可执行的改进建议。这里也是我想探讨的重点。

被批评人所被批评的行为,往往是由被批评人的工作职责产生的。如果批评人与被批评人的工作职责不同,那么批评人未必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替被批评人做出决策。这种情形下,建设性批评成为责任人逃避责任的借口。而且,过分地鼓励“批评同时要给出改进办法”,弄不好会跳进 XY Problem 的陷阱。把问题先定义清楚,再开始去寻求解决方案也不迟。

假设被批评人能够在面对批评时,尝试与批评人交换意见,说理辩论,这其实是最理想的状态。然而,批评人未必总是能提出改进建议,设立建设性批评的标准其实是在不必要地增加批评的门槛,并且起到关停对话的作用。考虑如下的场景:

以上几个场景,批评人的意见中的价值都被忽略了。而且是以貌似文明、友善,实则无知且顽固的方式被忽略的。

几年前我就对这个话题如鲠在喉,今天我终于用文字写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