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沟通要术


Context

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在语言表达的层面提出方法,把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尽量完整、准确地传达给听话人,同时尽量维持说话人在线形象的体面。即使不能在争辩中获胜,也要尽量争取中立旁观者的支持。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这些实践方法背后的原理来故意制造误会,愤怒与混乱。

下面所述的沟通技巧,适用于网络上的公共交流场合。例如微博,公开内容(视频,博客)的评论,论坛,聊天室。沟通对象默认是网络上的陌生人,无论是实名帐号还是半匿名。至于其他的沟通场合,也可以自行将原理通用的技巧搬运过去使用。

理解主题

想要参与一个话题之前,最好花点时间去观察了解对话的各方,了解当前讨论的话题,然后再考虑要不要深入沟通。如果对主题没有什么兴趣,最好不要上去故意跑题。

有些时候看到对方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,可能只是为了发泄,没必要太认真地接下去。前几天看到有个人提问:为在某个 Linux 系统里装一个依赖 Java 9 的软件,该怎么从系统旧有的 Java 8 升级。我直接给出了一个很 trivial 的解决方案。但他还多问了一句“java 9 很好吗?”很明显这个人并不是 Java 程序员,也不在乎不同 Java 版本之间有什么区别,他可能只是觉得折腾了一通很不值得吧。这种时候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要去回答 Java 9 到底是不是很好(其实我也回答不出来)。

内容完整性

如果是在聊天室环境,习惯上可能会经常按发送按钮,把一条很长的信息拆分成若干条发送。这会给对方制造提前插话的机会。而且也容易让对方意外地忽略掉其中的一两条。所以说还是尽量地把消息一次性写完整得好。

一个类似的情况是,如果在网络论坛上发帖,而且论坛还支持编辑功能,那么尽量使用编辑功能来补充信息,而不是拆成很多条回帖去发。像百度贴吧这种又没有编辑功能,又鼓励多发帖混积分的社区,我几乎是不会去的。

这样说来,对每条信息加上严重字数限制的网络社区也是不适合严肃交流的。Twitter 正在尝试将消息长度增加到 280 个字符,但我对此还是不看好。

标点符号

以前我自己刚开始上网的时候,智能 ABC 这个输入法很是流行。这个输入法敲得最多的键应该是空格键:一次空格显示候选,两次空格选中首个候选。如果习惯了这种频繁敲击空格的节奏,打出的句子里就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空格,而且还会觉得“既然我已经打出这么多空格就不用再写标点符号了”,具体该怎么断句让对方自己揣测。

随着新的拼音输入法和智能手机的流行,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。但偶尔还是能见到这种大量空格的消息。总之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,确实可以降低对方理解的难度。

此外我个人对于在严肃话题中大量使用感叹号的人没有好感,除非你只是为了咆哮一下。

语调与语气

打字是没有语音语调的,但对方阅读时可能会自行脑补出一种语调来。如果你写出的文字要加上正确的语调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,那么最好改写成无法被语调影响的表述。

与语调一样会产生误解的是语气词。经验中最容易制造误解的语气词应该是“呀”:用“呀”结尾的句子总给我产生一种“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”的说话人态度高高在上的错觉。虽然完全没有语调和语气词的句子读起来了无生气,但至少可以避免别人生气。

方言

我自己的家乡方言较为接近普通话,平时不怎么注意这个问题。但我在读大学的时候,老师讲课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当地方言。即使汉语很多方言的书面语不像口语之间差异那么明显,但方言还是会有自己独特的词汇与句式风格。主动少用方言可以避免误解。

如果由方言引入了频繁使用的语气词,听话人对于对话气氛的误解就会急剧上升。

理解错别字

出现打错字的情况很正常,在手机上因为虚拟键盘的按键比物理按键小,而且虚拟键盘只是屏幕上的触摸范围,不像物理按键那样触感区分明显。手机打字就更容易出错。默认对方使用拼音输入法(五笔太难学,这个就算了)的时候,尝试去理解可能出现的错别字,不要在这上面纠缠不清。

当然,反过来说,说话人应当尽量避免打错别字。如果发现已经发出去的消息有错别字,最好使用编辑功能 / 追加消息的说明来处理错别字。

表情图与颜文字

如果你不确定要不要在网上公共沟通的场合用这些内容,那么就不要用。我见过的例子:有个人在 IRC 里因为 Linux 桌面环境里某些程序出错了提问,某个尝试回答问题的人回复的每三分之二的消息都带有这个颜文字:´_>`。看上去像是在比剪刀手。如果我面前的某个人在跟我探讨技术问题,还要时不时地比个剪刀手,我肯定会抓着他的手指把他自己的眼珠子挖出来。

意义模糊的流行语

说话人往往觉得自己把问题说清楚了,但听话的人并不是说话人的克隆人。说话人自己的生活阅历,所熟悉的梗,对一词多意的掌握与使用习惯与听话人不同,就会造成误解。我在 B 站做直播的那一阵子,年轻的观众群体总在给我普及各种流行语。然而到现在我也不确定“清真”这个词在网络流行语里到底是指原教旨主义还是恐怖主义,反正肯定不是不含猪肉的意思。

反问句

不要用反问句。小学语文肯定教过怎样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,大家都会的。用反问句只会让对话气氛紧张起来。让人觉得说话人对于眼前的对话已经不耐烦了。

写了这么多我也有些不耐烦了,那就到这里吧。

延伸阅读

本文所述的沟通技巧只关注了语言表达的方面,而且没有详述技巧背后的价值与准则。这里我推荐两个更加完整详尽的网络社区沟通准则: